《小美人鱼》我看完了。
一句话,演技不行,特效不够真实。
整体拉垮,大家不要去看。
(资料图)
为什么强用黑人鱼?商业为政治妥协的结果!
王子拒绝了这个女孩 ▲
选择了这个女孩 ▲
有些人觉得唱歌好听啊,嗯,是的,我也觉得还不错。
的确,她有天生好嗓子,但也没有好到天下无双难以替代吧?
在星光璀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找一个能唱能跳肤白貌美的难吗?但是迪士尼偏不!
我想,一定是因为好嗓子只会长在少数族裔身上吧。!
一部耗资2亿美元的大片,从立项选角开始一直被喷到上映。
靠被骂出圈,黑红也是红。
《小美人鱼》能够有今天的热度,
少不了迪士尼启用这个女孩为女主的神级操作。
虽然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少数族裔群体表示支持,
但没有被强行扭曲的群众依然占大多数。
推特上“不是我的爱丽儿”!这个话题一刷就是4年,
迪士尼发的第一款预告,从一开始“减踩”数量就远高于点赞!
往下一看评论区已经关闭了,是不是玩不起啊?
其他的预告就更搞笑了,评论区直接开始刷梗,
即I loved the part XXX
比如这一句:“我喜欢当爱丽儿被问到她是谁的时候,回答邦德,我是詹姆斯邦德。”
还有:“我喜欢爱丽儿那一句,欢迎来到侏罗纪公园。”
再比如:“我喜欢爱丽儿说你是巫师Harry。”
还有:“我喜欢爱丽儿他爸老国王,说Avengers assemble!”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阴阳怪气。
既然明真骂你会被定义成种族歧视,那就只能“夸”了。
之前车上有一个白人女性发推特,指责迪士尼拍这玩意就是一个垃圾!
说他们直接看《小美人鱼》长大的女孩应该得到一个原汁原味的爱丽儿。
不过这个推特很快就被和谐了~
对了,你们想知道黑人是怎么看的吗?
没有被删的播放量达到442万的视频,你们感受一下。
呐!这不是我瞎掰的理论,是人家黑人自己说的,而且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要搞代表,要搞表率,就应该创造出一个新的黑人角色,
多元化不要烂用,把原本的角色抹黑!
只能证明你黑人连一个童话都撑不起,这才是真正的种族歧视。
所以,迪士尼这么干的理由是什么?难道他们不知道会被挨骂吗?
明知道会被骂,为什么还要做?难道是不了解自家的粉丝?
坐拥迪士尼本家!
漫威、星战、皮克斯等顶级品牌在手,
已经深谙如何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们所主张的那一套。
反正已经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电影公司。
米老鼠很清楚,如今他们不管拍什么故事都会有人看,
不管拍哪个种族都会有人来捧臭脚。
甚至还会有一些自以为是很先进的大聪明来帮忙证明。
哪怕迪士尼在电影里早就已经把他们所支持或代表的那个种族文化用居高临下的美式价值观强调了一万遍。
所以事实上,不是米老鼠不了解自家粉丝,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了解了,所以才这么嚣张。
在迪士尼放出《小美成鱼》的首个预告之后,网上突然多了大量黑人小女孩看预告的反应视频,这些视频内容都差不多。
一般都是黑猴女孩对着电影欢声雀跃,
指着电视里的蛤利贝利说她也是黑人,她和我一样。
当然了,不排除这些小孩真的受到了鼓励,建立了信心。
这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在这些小女孩纯真的世界之外,
网上开始涌现出大量的道德的绑架言论。
因为在有些人看来,黑人小女孩看预告的视频就是《小美人鱼》即将成功的最佳证明。
如果你在看这些视频之后还敢对着这部电影开喷,
那么毫无疑问,
你就会被划分进种族歧视的阵营。
而在如今的外网平台,一旦被人抓到了种族歧视的把柄,
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企业高管,还是日薪208万的大牌明星!
通通都别想翻身了。
而且小美人鱼的情况还不是个例。
这在豆瓣被打出5.5高分,也是迪士尼的比诺曹真人版里面的精灵妹。
你们感受一下…
有人还记得1940年那个比诺曹动画电影吗?
那时仙女长这个样子的,
当然了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中“肤白如雪”的白雪公主选角等等。
迪士尼这种选角思路到底是不是受《小美人鱼》的启发要走黑红路线!
我是不知道,
我只知道每一次颠覆原形象的选角都会引起一场互联网上的旷世骂战。
那么究竟这种节奏是怎么来的呢?
这还得从拥趸及引导者迪士尼讲起。
最初的苗头应该是出现在田纳西州颁布的同性恋法案的时机。
该法案要求禁止在幼儿园到三年级期间就性取向和性别认同进行教学。
这个法案在当时和网上被形象的称为“别提基(don"t Say Gay)”法案。
因此一些LGBTQ群体认识认为,这个法案对他们不利,
LGBTQ是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L是指同性恋者(lesbian),G是指男同性恋者(gay),B是指双性向者(bisexual),T是指跨性别者(transgender);Q是指酷儿(queer)。
多次对该州政府发起抗议,并呼吁当地知名企业加入他们一起搞事情。
而在佛罗里达州,有超过8万员工的迪士尼就是其中一个顶着巨大发声压力的企业。
毕竟公司所在地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肩负文化宣传重任,
且被当地的民众逼着几乎无路可走的他们,
自然也要表一个态,对吧?
但是起初迪士尼对这些声音是置之不理的,
只不过之后,迪士尼CEO包正博被扒出曾经给佛罗里达州支持同性恋法案的政客捐款,
于是迪士尼就立刻被卷入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耐不住外界施加的强大压力,去年3月包正博公开道歉!
声称将暂停在佛罗里达州的所有政治捐款,
并将增加对LGBTQ群体的支持。
几天后漫威影业、皮克斯等迪士尼旗下的品牌也纷纷发文,
公开表示支持LGBTQ群体。
迪士尼开始走上了一条矫枉过正的不归路。
去年4月,迪士尼娱乐内容总裁凯瑞博克宣布,
为了体现企业的包容性,
迪士尼将在之后的动画作品中大幅度提高LGBTQ角色的比例,
并承诺到年底这一比例将至少提高到50%。
此外,自2021年夏季以来,迪士尼已经在公园的现场表演中删除了所有的性别化问候,例如“girls”,而是换成了简单的“大家好”、“朋友们你好”。
伯克承认这一系列更优待LGBTQ角色的举措正是对佛罗里达州法案的回应。
其实,刚才这些明面上的事件也只是导火索,
很多大的动作都是潜移默化开始酝酿的。
因为好莱坞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今天的世界级电影帝国,
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始终注重面向全球观众制作内容,
并以五年前的“ME TOO”运动为代表,逐渐兴起,
好莱坞不得不再争取普适性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Metoo(美国反性骚扰运动)
也就是通过作品尽可能多地展现时代所鼓励的进步价值观,
从而实现更大的市场利益。
这就要求他们从多元化族裔、多元性取向入手。
逻辑没有错,但问题就在于,
绝大部分的创作者从内心深处就对这些内容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又被好莱坞传统的美式讲故事框架所限制。
因此,最后做出来的往往就是一个既不全球化,也不够美式的东西。
如今我们市场上已经随处可见这样的四不像作品。
然而,中国观众可能是全世界最诚实的观众之一了。
他们不会因为老外的狗屁理念更“进步”就给你贡献票房。
对于好看和不好看,他们会无情地用钱包投票。
记得之前有国人把黑鱼的脸换回去了。
自从94年引进了第一部美国大片《亡命天涯》以来,
近30年以来,好莱坞大片似乎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失去了魔力。
在国产片品质和观众观影水平逐渐崛起的今天,
中国观众也逐渐对好莱坞电影失去了在影院必看好莱坞大片的习惯。
就连曾经引进即大卖的漫威和素鸡系列,
如今也在票房上逐渐乏力,风光不再。
再换一个方面说,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黑袍纠察队》?
不仅因为它有毫无遮掩的尺度和对超英内容泛滥的反思,
更是因为它用一种调侃和戏谑的方式,
通过“沃特”这个显然有现实原型的公司,
把当今好莱坞某些大厂脸上的虚伪面具一把撕了下来,
把他们电影中所鼓吹的一套套看似进步实则捞金的主义和理念狠狠地踩在脚下。
当然了,《黑袍纠察队》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和套路,这里我们只是说它创作的思路。
所以,政治正确背后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某些试图操纵市场规则的幕后之手下,它也的确是一株毒草。
它不仅夺走人们对于文艺影视作品反映时代导向的信心,
更掩盖了背后创作者不愿用心创作新的多元化角色,
而只是把种族和取向等概念强行塞进知名故事中的懒惰。
这样居高临下嗟来之食的包容性,说真的不要也罢!
发布于:北京